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人民政府

www.mlx.gov.cn

木垒县:文旅融合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024-07-18 10:40:31 来源:木垒零距离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如今,在木垒,文化与旅游正如“诗”与“远方”,不断为这座城市增添活力与温度。

近日,随着天气的升温,旅游的热度也持续上升,来木垒旅游避暑的游客络绎不绝。伴山公路、万亩旱田、传统村落、马圈湾……成了游客网红打卡地。乡村旅游在木垒山城正如火如荼地绽放,以旅为媒,绘就中华民族最美的“诗与远方”。

由颜值到“内涵”

木垒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物华天宝,是古代丝绸之路要道,这里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草原文化、农耕文化,有大地“调色板”之称的“平顶山万亩旱田”,有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原始胡杨林,有可沉浸式体验“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月亮地传统民俗,还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沙漠边塞风情。这些独特的风景使木垒颜值大大提升,同时,为旅游注入新的内涵。天山木垒中国农业公园、木垒县草原坎儿井博物馆等景点的导游词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角度进行了规范完善,守静园、水磨沟村、月亮地传统村落等旅游景区和特色村镇的建设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对游客大力宣讲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通过看得见、摸得着及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群众心灵深处,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五个认同”。

由风景到“丰景”

文旅产业作为木垒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重心由“量”向“质”转变。以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聚焦县域特色文化,全力打造集“尝天山奇豆、吃木垒羊肉、品粮泉佳酿、住传统民宿、赏万亩旱田、泡天然氧吧”为一体的文旅消费新业态,吸引更多疆内外游客赴木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24年上半年接待游客172.4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42亿元。

如今,月亮地村已成为各方游客的打卡地,越来越多的游客到月亮地村“见山望水觅乡愁”。来自乌市的游客 王星云说:“每年我都要带家人朋友来木垒旅游,感受这里的风、呼吸这里的空气,看这里的蓝天、品这里的美食,放松心情,我已深深地喜欢上木垒。”

近年来,当地农牧民搭乘旅游快车,在家门口开超市、办民宿、建合作社,就地就近就业,共享发展红利。各族群众抓住旅游商机,做好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服务,丰富文旅供给,满足游客需求。望舒园客栈负责人刘珂说,2021年我们投入200多万元建成望舒园客栈,我们的美食和环境深受来往游客的青睐,现在天天爆满,来这里吃饭必须提前预订,每天的收入也是非常可观。

由文旅到“融合”

积极推动乡村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实现文化艺术与木垒特色文化的有效衔接,以文促旅,以文化人,各族游客在体验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活动发挥旅游桥梁纽带作用,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积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举办全国三个哈萨克自治县赛马大会暨第七届阿肯阿依特斯盛会、昌吉州乡村文化旅游推介会、“丝路同源·山海交响”首届闽昌(木垒)文化旅游节暨第二届胡杨文化艺术节、木垒县首届电音节、胡杨精神陈列馆开馆仪式和新疆木垒半程马拉松赛等文化旅游活动,以品牌活动吸引更多游客,提升“天山净土·养心木垒”影响力。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理念,持续举办“乡村厨王争霸赛”“腊八节”“年货节”“土货节”等民俗文化旅游活动,进一步满足群众文化旅游需求,以旅促融,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电子政务办公室承办、新ICP备14002605号

电话:0994-4828100 传真:0994-4828100 mailto:mlxxxb@163.com